惡臭廢氣是各種引起不愉快感覺氣體(異味)的總稱,可以通過人們的感知思維進行分析和判斷。自然界的新陳代謝,人類生活產生的垃圾和污水、汽車尾氣、畜牧養殖、食品及農產品加工、冶煉等都會產生惡臭氣體,刺激著人類的嗅覺器官。那么,這種惡臭到底是有什么成分呢?
發臭團
惡臭往往不是由單一物質氣味引起的,而是以多種物質混合氣味的形式存在。臭污染物成分復雜,產生惡臭污染行業多,畜禽養殖、生物制藥、石油化工、污水處理、垃圾填埋等產生的惡臭污染物質多達幾萬種,具有組分多、濃度低、沸點低等特點。惡臭物質發臭機理和它的分子結構有密切關系,各種化合物分子結構中的硫(=S)、巰基(—SH)和硫氰基(—SCN),是形成惡臭的原子團,通稱為“發臭團”。另有一些有機物如苯酚(C6H5OH)、甲醛(HCHO)、丙酮(C2H6C=O)和酪酸(C3H7-COOH)等,其分子結構中含有羥基、醛基、羰基和羧基,也散發各種臭味,起“發臭團”的作用。下表給出了不同發臭團代表的惡臭氣味屬性。
垃圾的味道
垃圾貯存、轉運、傾倒、填埋和焚燒過程容易發生惡臭污染,生活垃圾在微生物好氧及厭氧分解作用下會產生大量氣體,至少可持續產氣10~40年。氣體主要包括CH4(55%~60%)、CO2(40%~45%)和微量氣體(0~2%),微量氣體主要包括六大類物質,無機化合物(如H2S和NH3)、含硫化合物(如CS2和硫醇)、芳香烴、飽和與非飽和烴、鹵代物、酸性烴及其他化合物,雖然所占比重小,但是這些微量氣體多屬于惡臭物質,嗅閾值極低,極易造成惡臭污染。其中以H2S為例,H2S的嗅閾值為0.0012umol/mol,極微量的H2S就可以聞到臭味。
我國目前的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物質有8種,包括氨、三甲胺、硫化氫、甲硫醇、甲硫醚、二甲二硫醚、二硫化碳和苯乙烯,除標準中規定的惡臭物質外,還有許多物質會有氣味,如乙酸乙酯、乙醇等,單獨存在時其氣味是令人愉悅的,但是當其與其他物質混合在一起后,就可能變成令人難以忍受的惡臭。惡臭物質之間的作用一直是世界難題,惡臭成分之間協同還是削弱也沒有成熟的研究結果,這就意味著少量的惡臭物質存在就有可能聞到味道,這也給惡臭廢氣處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和挑戰。